Kotlin编程第一课--(协程篇)14 如何启动协程?
从今天开始,咱们正式进入协程 API 的学习,一起来攻克 Kotlin 当中最关键的部分。这节课呢,我会给你介绍下如何启动协程,主要包括协程的调试技巧、启动协程的三种方式。这些都是学习协程最基本的概念,也是后续学习更多高阶概念的基础。
注意,在这节课当中,我会使用协程 API 编写大量的案例。我也希望你能够打开 IDE,跟着我一起来运行对应的代码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。
好,接下来,让我们直接开始学习吧!
协程调试
想要学好 Kotlin 协程,掌握它的调试技巧很重要。一般来说,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调试:设置 VM 参数、断点调试。
协程 VM 参数
我们先来看第一种。具体的做法呢,其实很简单,我们只需要将 VM 参数设置成“-Dkotlinx.coroutines.debug”。
完成这个设置后,当我们在 log 当中打印“Thread.currentThread().name”的时候,如果当前代码是运行在协程当中的,那么它就会带上协程的相关信息。具体我们可以看个代码的例子:
|
可以看到,当代码处于协程当中的时候,“Thread.currentThread().name”是会带上协程相关的信息的,这里的“@coroutine#1”就代表了 launch 创建的协程。
断点调试协程
除了设置 VM 参数之外,我们还可以直接使用 IDE 的调试功能,直接以打断点的形式来调试协程。具体来说,主要有这样几个注意事项。
第一步,将 IntelliJ 升级到最新版本,目前我使用的版本是 2021.3.2 版本。
第二步,确保 IDE 自带的 Kotlin 编译器插件版本号大于 1.4,目前我使用的是 1.6.10。具体做法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动图:
第三步,为协程代码打断点,并且右击断点处,勾选 suspend、All,这代表了我们的断点将会对协程生效。具体可以参考我下面的截图:
第四步,直接进行调试,当程序停留到断点处以后,我们就需要确保协程调试窗口已经被开启了。具体可以参考这个动图:
让我们来单独看看最后出现的那个协程调试窗口:
在这个专属的协程调试窗口当中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用的协程信息,包括:
- 当前协程的名字,这里是“coroutine#1”;
- 当前协程运行在哪个线程之上,这里是“DefaultDispatcher-worker-1”;
- 当前协程的运行状态,这里是“RUNNING”;
- 当前协程的“创建调用栈”。
通过调试,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,我们用 launch 创建了一个协程,“coroutine#1”,这个协程是运行在“DefaultDispatcher-worker-1”这个线程之上的。而通过这样调试的手段,我们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节课提到的协程思维模型。
接下来,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启动协程的三种方式。
launch 启动协程
上节课我们讲到协程思维模型的时候,其实是把协程想象成了更加轻量的线程。线程的启动方式我们都知道,也就是 new Thread()、或者是 thread{}。那么,如何才能启动一个真正的协程呢?如果你之前看过一些协程的教程,一定见过类似这样的代码:
|
这段代码的逻辑很简单,核心代码只有三行,我已经用注释标记了,我们一个个看。
注释①,GlobalScope.launch{},它是一个高阶函数,它的作用就是启动一个协程。GlobalScope 是 Kotlin 官方为我们提供的“协程作用域”,这涉及到协程的“结构化并发”理念,我们会在后面的第 16、17 讲里解释。
注释②,delay(),它的作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“延迟”。以上代码中,我们是延迟了 1 秒。从 delay() 的函数签名这里可以发现,它的定义跟普通的函数不太一样,它多了一个“suspend”关键字,这代表了它是一个挂起函数。而这也就意味着,delay 将会拥有“挂起和恢复”的能力。
在上节课我们提到过,delay() 是非阻塞,那现在我们应该就终于明白了,既然它拥有“挂起和恢复”的能力,那么它肯定能实现非阻塞(如果你无法理解这句话,一定要回过头去看上节课的思维模型)。关于挂起函数的更多知识点,我们会在下节课介绍。
注释③,它的作用是让当前线程休眠 2 秒钟。
我们暂时先将注意力放在注释③这行代码上,很多协程的初学者都会很好奇,为什么上面的代码当中需要一个 Thread.sleep(2000L) 呢?它的作用是什么?
现在我们把它删掉,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。
|
很奇怪,当我们删掉线程休眠的代码以后,协程代码就无法正常工作了。这是为什么?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,其实,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,暂时先将协程代码改成线程代码。
|
可以看到,当我们将代码改为线程以后,程序仍然没有输出任何结果。而这里,我们创建的 Thread 其实是一个“守护线程”。守护线程,就意味着当主线程结束的时候,它也会跟着被销毁。所以这样,相信你应该就能明白了,我们前面用 GlobalScope 创建的协程之所以不会正常运行,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。
那么,为了让问题能够更明确地暴露出来,我们可以为之前的代码增加一些日志。
|
根据输出结果,我们可以推测出:通过 launch 创建的协程还没来得及开始执行,整个程序就已经结束了。相应的,我们也就能推测出,之前案例中 Thread.sleep(2000) 的作用了,其实,它就是为了不让我们的主线程退出。
这里,你还会发现一个协程代码特殊的行为模式,那就是:它的代码不是按照顺序执行的。为了让这一点更加明显,我们再增加一些日志:
|
根据这个程序运行结果,我们发现,以上的协程代码运行顺序是 1、5、6、2、3、4、7。也就是说,launch 并不会阻塞线程的执行,甚至,我们可以认为 launch() 当中 Lambda 一定就是在函数调用之后才执行的。当然,在特殊情况下,这种行为模式也是可以打破的,这一点我们会在第 17 讲中详细探讨。
那么,如果你足够细心,你会发现,我们通过 launch 启动一个协程以后,并没有让协程为我们返回一个执行结果,这其实就是典型的 Fire-and-forget 的应用场景。打个比方,launch 一个协程任务,就像猎人射箭一样。
launch 和射箭,有几个共同点:
- 箭一旦射出去了,目标就无法再被改变;协程一旦被 launch,那么它当中执行的任务也不会被中途改变。
- 箭如果命中了猎物,猎物也不会自动送到我们手上来;launch 的协程任务一旦完成了,即使有了结果,也没办法直接返回给调用方
那么,launch 为什么无法将结果返回给调用方呢?如果你去看 launch 函数的源代码,你就会发现,这个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 Job,它其实代表的是协程的句柄(Handle),它并不能为我们返回协程的执行结果。
public fun CoroutineScope.launch( |
不过,从 launch 的函数签名这里,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的,我们一个个看.
首先是 **CoroutineScope.launch()**,代表了 launch 其实是一个扩展函数,而它的“扩展接收者类型”是 CoroutineScope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的 launch() 会等价于 CoroutineScope 的成员方法。而如果我们要调用 launch() 来启动协程,就必须要先拿到 CoroutineScope 的对象。前面的案例,我们使用的 GlobalScope,其实就是 Kotlin 官方为我们提供的一个 CoroutineScope 对象,方便我们开发者直接启动协程。
接着是第一个参数:CoroutineContext,它代表了我们协程的上下文,它的默认值是 EmptyCoroutineContext,如果我们不传这个参数,默认就会使用 EmptyCoroutineContext。一般来说,我们也可以传入 Kotlin 官方为我们提供的 Dispatchers,来指定协程运行的线程池。协程上下文,是协程当中非常关键的元素,具体细节我会在 17 节课的时候再探讨。
然后是第二个参数:CoroutineStart,它代表了协程的启动模式。如果我们不传这个参数,它会默认使用 CoroutineStart.DEFAULT。CoroutineStart 其实是一个枚举类,一共有:DEFAULT、LAZY、ATOMIC、UNDISPATCHED。我们最常使用的就是 DEFAULT、LAZY,它们分别代表:立即执行、懒加载执行。
最后一个参数,是一个函数类型的 block,它的类型是“suspend CoroutineScope.() -> Unit”。这个类型看起来有点复杂,不过不要担心,我们可以一步步来推理,让我们先以“(Int) -> Double”这个函数类型开始:
|
上面的代码很好理解,“(Int) -> Double”代表了参数类型是 Int,返回值类型是 Double 的函数,::func1 这里,我们使用了函数引用的语法。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看“CoroutineScope.(Int) -> Double”意味着什么:
|
很明显,当我们在函数类型前面增加了一个接收者类型后,它的含义就变成了:这个函数应该是 CoroutineScope 类的成员方法或是扩展方法,并且,它的参数类型必须是 Int,返回值类型必须是 Double。
那么,“suspend (Int) -> Double”这个类型代表了什么呢?我们来看个例子:
|
有了前面的基础,相信你很容易就能理解了,“suspend (Int) -> Double”,其实就代表了一个“挂起函数”,同时它的参数类型是 Int,返回值类型是 Double。
到这里,我们还可以再做一次推理,请看下面的代码:
|
这时候,对于“suspend CoroutineScope.(Int) -> Double”这个函数类型,你应该也能轻松解释了。首先,它应该是一个“挂起函数”,同时,它还应该是 CoroutineScope 类的成员方法或是扩展方法,并且,它的参数类型必须是 Int,返回值类型必须是 Double。
那么现在,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 launch() 函数的第三个参数“suspend CoroutineScope.() -> Unit”,其实就能轻松分析出它的类型了。所以,当我们遇到复杂的函数类型的时候,一定不能害怕,只要我们一步步来拆解、推理,就一定能分析清楚了。
到这里,我们就弄清楚 launch 的作用了。我们通过调用 launch() 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协程。那么,除了 launch 以外,还有其他办法启动协程吗?有的,那就是 runBlocking。
runBlocking 启动协程
runBlocking 跟我们前面学的 launch 的行为模式不太一样,通过它的名字,我们就可以看出来,它是存在某种阻塞行为的。让我们将前面 launch 的代码直接改为 runBlocking,看看运行结果是否有差异。
|
通过分析上面的运行结果,我们可以发现,使用 runBlocking 启动的协程会阻塞当前线程的执行,这样一来,所有的代码就变成了顺序执行: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。这其实就是 runBlocking 与 launch 的最大差异。
为了验证这一点,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例子再改造一下:
|
请注意这里的输出结果,我们调用三次 runBlocking,对应地,程序就启动了三个协程。另外还有一点:以上代码中,我们删掉了末尾的“Thread.sleep(2000L)”,而程序仍然按照顺序执行了。这就进一步说明,runBlocking 确实会阻塞当前线程的执行。对于这一点,Kotlin 官方也强调了:runBlocking 只推荐用于连接线程与协程,并且,大部分情况下,都只应该用于编写 Demo 或是测试代码。
所以,请不要在生产环境当中使用 runBlocking。
|
可以看到,runBlocking 就是一个普通的顶层函数,它并不是 CoroutineScope 的扩展函数,因此,我们调用它的时候,不需要 CoroutineScope 的对象。前面我们提到过,GlobalScope 是不建议使用的,因此,后面的案例我们将不再使用 GlobalScope。
另外,你可以注意到它的第二个参数“suspend CoroutineScope.() -> T”,这个函数类型是有返回值类型 T 的,而它刚好跟 runBlocking 的返回值类型是一样的。因此,我们可以推测,runBlocking 其实是可以从协程当中返回执行结果的。让我们来试试:
|
所以,从表面上看,runBlocking 是对 launch 的一种补充,但由于它是阻塞式的,因此,runBlocking 并不适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。那么,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拿到协程当中的执行结果吗?
答案就是:async。
async 启动协程
async,是在很多其他编程语言都存在的一种协程模式,比如 C#。在 Kotlin 当中,我们可以使用 async{} 创建协程,并且还能通过它返回的句柄拿到协程的执行结果。让我们看个简单的例子:
|
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直接使用 runBlocking 来实现了 main 函数。注意,由于 runBlocking 的最后一个参数的类型是“suspend CoroutineScope.() -> T”,因此在 Lambda 当中已经有了 CoroutineScope,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在 runBlocking 当中,用 async 启动一个协程。从程序的输出结果,我们也可以看到,确实存在两个协程,runBlocking 启动的叫做“coroutine#1”;async 启动的叫做“coroutine#2”。
另外,你应该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,那就是 async 启动协程以后,它也不会阻塞当前程序的执行流程,因为:“After async”在“In async”的前面就已经输出了。
这种行为模式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打破的,我们在第 17 讲的时候会介绍。
还有,请注意 async{}的返回值,它是一个 Deferred 对象,我们通过调用它的 await() 方法,就可以拿到协程的执行结果。对比前面 launch 我们举的“射箭”的例子,这里的 async,就更加像是“钓鱼”:
在我们钓鱼的时候,我们手里的鱼竿,就有点像是 async 当中的 Deferred 对象。只要我们手里有这根鱼竿,一旦有鱼儿上钩了,我们就可以直接拿到结果。
这里,我们再来看看 async 的函数签名,顺便对比一下它跟 launch 之间的差异:
|
从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可以发现 launch 和 async 的两个不同点,一个是 block 的函数类型,前者的返回值类型是 Unit,后者则是泛型 T;另外一个不同点在返回值上,前者返回值类型是 Job,后者返回值类型是 Deferred。而 async 可以返回协程执行结果的原因也在于此。关于 Job 与 Deferred 的更多细节,我们会在第 16 讲讨论。
这里,我制作了一张动图,来演示程序整体的执行流程:
小结
由于协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,因此,它的调试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,我们研究协程的时候,通常有两种手段,一种是设置 VM 参数:-Dkotlinx.coroutines.debug。另一种是直接在 IDE 当中打断点,不过协程调试是在 Kotlin 1.4 之后才支持的新特性,因此我们要确保 IDE 和 Kotlin 的版本都更新到最新。
另外,我们还学到了三种启动协程的方式,分别是 launch、runBlocking、async。
- launch,是典型的“Fire-and-forget”场景,它不会阻塞当前程序的执行流程,使用这种方式的时候,我们无法直接获取协程的执行结果。它有点像是生活中的射箭。
- runBlocking,我们可以获取协程的执行结果,但这种方式会阻塞代码的执行流程,因为它一般用于测试用途,生产环境当中是不推荐使用的。
- async,则是很多编程语言当中普遍存在的协程模式。它像是结合了 launch 和 runBlocking 两者的优点。它既不会阻塞当前的执行流程,还可以直接获取协程的执行结果。它有点像是生活中的钓鱼。
思考题
下面这段代码是我在当面试官时,问过其他候选人的,你能推测出这段代码的执行结果吗?
|